2025 09/27 08:00:00
来源:新华网

新型城镇化改革龙港经验③丨“暗标盲评”筑就公平之路 招投标改革破局探新

字体:

  编者按:龙港的发展史,是一部镌刻着改革印记的奋斗史、创新史。自1984年建镇,尤其是2019年撤镇建市以来,这座浙南城镇乘改革开放东风,历经“农民城—小城市培育—撤镇设市”三次跨越,从滩涂渔村蜕变为“中国第一农民城”,再到新时代首个“镇改市”,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魄力书写了城镇化改革的传奇篇章。

  新华社浙江分社推出系列报道《新型城镇化改革龙港经验》,在新华网刊播。

  新华网杭州9月27日电 在浙江龙港,一场静悄悄的改革正在重塑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生态。当评审专家不再知晓投标单位信息,当技术标文件以统一格式、随机模块的方式呈现,当远程异地“双盲”评标阻断一切人为干扰,“暗标盲评”正成为打破招投标领域潜规则的利刃。

  今年以来,龙港探索电子暗标标准化评审机制,通过标准化格式、模块化评审、随机化分配三大创新,有效将非标准化“明标”转换成统一格式的标准化“暗标”。截至目前,全市完成电子暗标评审项目36个,专家评分值趋线较为平缓,未出现畸高畸低、规律性等异常情况,全部项目“零异议零投诉”。

 从“千姿百态”到“整齐划一”

  走进龙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,一场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开标现场气氛严肃却透着新鲜。与往日标书的“千姿百态”不同,这里的投标文件像是被按下了“复制粘贴”键:统一的页数限制、相同的正文字体、规范的图表样式……龙港市为何要推行“标准化”格式?

  “其初衷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。”龙港市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。为此,该市制定暗标评审编制要求,统一页数、字体、图表等12类格式标准,严禁设置目录、底纹或背景色,从源头上杜绝通过格式差异传递特定信息的可能性。

  标准制定后,智能清标系统成为“铁面裁判”。依托新增的“清标检测”场景,可一键比对投标文件与预设标准,自动标注异常项。“系统运行后,自动检测率超过95%,单个文件清标时间仅需5到10秒,效率提升95%以上。”该中心技术人员表示。

  为了实现长效治理,龙港还构建了一套闭环管理机制,定期复盘高频问题,联动招标单位等多方主体完善格式,并台账化记录合规性、专家打分离散度等数据。“我们会定期更新问题清单与整改进展,形成‘发现-更新-提升’的良性循环,问题重复发生率已从10%降至2%。”龙港市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 从“整体印象”到“精准量化”

  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,龙港没有选择“胡子眉毛一把抓”,找准公共资源交易中技术标暗标盲评这个创新突破口。

  8月12日,在龙港新城东塘路(海西路-渔港路)建设工程监理项目的评标现场,见不到成摞的厚重标书,也看不到专家逐页翻阅的场景——26家参与投标监理企业根据项目评审内容,通过电子评标系统将技术标自动划分成质量控制、投资控制、进度控制等8个固定模块,评审专家仅对固定模块进行深度评审。

  “模块化评审实现了从‘整体印象分’到‘精准量化分’的转变。”参与该项目评审的专家表示,龙港市根据项目类型特点,将监理类分成质量控制、投资控制等8个固定模块,施工类分成总体施工部署、主要施工方案等9个固定模块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“模块-评审点-评分”的三级量化模式。

  暗标盲评带来了一举多得的效果:评审精准度提升,评分畸高畸低现象得到遏制,评审效率单个项目平均节省约2小时……

  “暗标盲评让竞争回归技术方案本身。”一位多次参与龙港项目投标的企业负责人感触颇深,“过去可能担心企业规模、业绩影响评分,现在只要技术方案过硬,在细分模块上就能展现优势。”据悉,电子评标系统的模块评审功能经过迭代优化,实现技术标的自动划分,进一步增加了违规标记和倾向性打分的难度,阻断违规标记传递与识别。

  从“易受影响”到“精准随机”

  为确保评审的绝对独立,龙港将“随机”原则贯穿全程。

  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评哪个地区的标,投标人更不知道专家是谁、在哪里评。”在最近一次市政项目评标中,参与远程评审的专家发现,技术标模块的评审顺序被随机打乱分配,在同一时间看到的内容是随机的组合。

  这正是龙港推行的“双盲”评标机制——依托浙江省远程异地多点评标系统,在开标后随机抽取专家并分配至非本地副场,全程屏蔽专家行程信息。“这种‘远程异地副场盲选+暗标盲评’的双盲机制,从物理空间和信息渠道上双管齐下,有效阻断了投标人及相关利益方联系专家的可能性。”龙港市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  账号管控则构筑了最后一道安全屏障。项目开标后,系统自动生成含随机字符的临时账号,并实行严格的设备白名单管控,仅评标室备案电脑可登录。

  “专家在评标过程中打分公平公正,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无异议、无投诉。投标人把更多精力放在优化技术方案、合理报价上,”浙江首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评价。(汪菁璐)

【责任编辑:汪菁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