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市溪穿村而过,清澈溪水倒映着古樟虬枝;篆畦园内桂香浮动,亭台轩榭间藏着宋韵风华;聊天长廊里氛围轻松,干群围坐共话村事——这是宁海县西店镇岭口村最寻常的图景。这个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、省级文明村等30多项荣誉的村庄,正以“和”文化为根脉,以文育人、以文润村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人文赋能的生动答卷。
以“和”立村:七十多年善治的文化密码
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你聊我聊大家聊”,村中心的聊天长廊里,两块牌匾道出了岭口村治理的秘诀。这里是村民乘凉闲谈的聚集地,更是村级事务的“议事厅”,大到重点工程推进,小到婚丧礼俗规范,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达成共识。
2020年,针对村里“讲排场”的风气,村干部牵头在长廊里商议,成立红白理事会,将宴席标准从每桌七八千元降至1000多元,奢靡之风渐退,文明新风日盛。
“这背后是我们传承多年的‘和’文化在发力。”宁海县西店镇相关负责人说,岭口村的“六和”文化早已融入村民生活——夫妻和、婆媳和、邻里和、新老和、干群和、人与自然和,正是这六种和谐维度,让村庄实现了七十多年矛盾不出村的善治奇迹。
而“七任书记接续干”的传统更让这份“和”有了传承的力量,离任村干部“离岗不离人”,一个电话召之即来,以威望和经验助力村庄发展,干群同心同向,凝聚起治理合力。
村党支部书记舒迎春对此深有感触:“2016年我刚进村班子时,商议打通村内主干道,涉及45户人家的房屋,其中42户没到场,他们说‘村干部办事,我们放心’。”这份信任源于“诗礼传家”的祖训浸润,更来自“六和”文化的长期滋养。
以戏暖心:文化特派员的乡土情缘
“天上掉下个林妹妹,似一朵轻云刚出岫……”每周三晚上,岭口村文化礼堂里总能传出婉转的越剧唱腔,这是文化特派员刘丽娜正在授课。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戏曲舞台上的佼佼者,本职是宁海县中医医院的医生。
“外公外婆是村剧团演员,我从小就对戏曲感兴趣。”刘丽娜说,参加工作后,她见缝插针继续学习,从云手、水袖,到身段、唱腔、化妆,十余年冬去春来,终圆舞台梦。2019年,刘丽娜获得浙江省第一届“越剧好声音”年度总决赛冠军,并参加央视《一鸣惊人》节目录制。
“去年,县里希望我以文化特派员身份教村民唱越剧,知道我工作忙让我挑个离家近一点的村。因为我自己是西店人,选择岭口村,没半点犹豫,远一点没关系。”刘丽娜的选择藏着深厚情愫——她的母亲曾在岭口一家模具厂工作,年少时她常来村里住,“这里是我的半个故乡,有‘娘家’的感觉”。
刘丽娜的阆风越韵戏曲班有40多名成员,既有60多岁的老年人,也有上学的孩子。老舒叔是班里唯一的男性成员。这位近70岁的孤寡老人,在村里是出了名的“闷葫芦”,平日寡言少语,与村民交流甚少,“他来学唱越剧,很多村民不敢相信”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参加戏曲班的老舒叔彻底变了样,成了班里的“活跃分子”。
“认识他多年,从没见他这么健谈过。”一名村干部打趣道。课后,老舒叔总会主动找刘丽娜探讨唱腔技巧,每周三还会提前在村文化礼堂门口等候;邻村有越剧演出,他也次次到场观摩。老舒叔的转变让刘丽娜愈发坚信文化的力量:“医生能救死扶伤,唱越剧可以调节心情,同样是一种治愈。能给村民带来精神慰藉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一年来,阆风越韵戏曲班已参加各种演出10多场,还登上了去年的宁海村晚舞台。如今,刘丽娜又请了专业舞蹈老师在村里开设舞蹈班,“希望村民唱起来、跳起来,让村庄不再静悄悄”。
以文兴村:阆风故里的蝶变之路
“无诗莫入阆风里,到却阆风那有诗?”走进复建的篆畦园,戴表元的诗句仿佛在耳畔回响。作为南宋学者、诗人舒岳祥的故里,岭口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千年文脉——这位人称“阆风先生”的浙东文学师表,晚年隐居于此执教治学,最终长眠在这片他笔下“真佳山水”的土地,为后世留下了850多首诗作及《史述》等220卷著作。
为传承先贤风骨,岭口村于2013年启动篆畦园复建工程。这座占地20亩的仿宋园林,复刻了舒岳祥当年精心打造的宅西小园,曲折小径形如篆文,故得名“篆畦”;园内刺柏挺立,象征着他“不肯作软语”的刚正气节;垂丝海棠、玉兰、桂树等花木错落,还原了他诗中“桂香浮远岫”的意境。该工程累计投资758万元,2016年主体落成,耕养堂、指竹亭、乘桴亭等仿古建筑一应俱全,如今不仅是村民休憩的好去处,更成为体验宋韵文化、开展诗词研学的文旅场所。
不远处的国学教育基地,正让阆风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。由上海交大团队设计的该基地内,藏书楼工程预计今年完工,将陈列不少于1万册的名家著作及字画珍品。“我们西店镇有1万多名中小学生,未来这里会成为国学研学基地,让孩子们在诗词里读懂先贤精神。”舒迎春说,该基地计划打造集研学、展览、党建培训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。
文化铸魂,产业筑基。岭口村人深知,唯有让文脉与经济相融,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。在篆畦园南侧的神龙谷片区,一项总投资预计超千万元的“文旅+产业”规划正在推进:联合央企打造80间民宿,承接研学团队与游客住宿;计划种植60余种中草药,以“花海药田”形式打造景观带。
“前不久,一家企业专程来调研,我们正在协商1000亩土地的改良方案,争取三年内见成效。”舒迎春说,该项目落地后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大幅增长,“我们引进项目不是为了‘面子’,而是要让阆风故里的百姓真正富起来,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最终意义。”
如今的岭口村,聊天长廊的“和”风、戏曲班的唱腔、篆畦园的文脉交织成最美画卷。这座阆风故里,正以文化为笔、以和谐为墨,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,书写着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新篇章。(记者 周晓思 通讯员 虞璐)